当前社会舆论对语文教学非议甚多,虽言辞激烈,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。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,症结何在?有教育思想、教育体制(尤其是考试制度)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也有教材方面的问题。
从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看,教材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,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、思想性、文化性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。但是教材建设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教材建设的实践,在教材中应试教育的阴影随处可见,编辑思想还未真正解放。在立足中国国情实际、反映时代风貌、体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、博采众长和形成教材特色等方面,教材均存在不少问题。
第一,教材内容偏深、偏难,要求偏高、份量偏重,内容也比较陈旧。
偏深、偏难,主要是教材脱离学生的知识、经验实际。教材选编了一些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,如教材中有不少专有名词,有的是艰深难懂的科学术语,教师难教,学生难学。在小学,儿童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,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,然而教材中有不少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抽象的内容,要求小学生理解。
教材份量重,在实行五天工作制后更显突出。当前学生课业负担重,就语文学科而言,并非课文篇数多(和国外阅读课本相比,我国教材阅读量不多),更非识字量大(2500个常用汉字、不能再少了),主要是课后作业及综合练习要求高、题量多、难度大,使学生不堪重负。
教材内容旧。翻开小学语文课本,反映新时代的内容比较少,选文大多数写的是解放前、“文革”前的事情,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知之甚少,使学生难以理解。
二、教材结构仍存在不少问题。
从各套小学语文教材看,其一是教材结构大同小异,有好几套教材结构和统编教材基本雷同。如果说,选文反映教材面貌的话,教材结构则反映教材的基本特色。对不同教材结构安排,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语言规律的探索,“教学大纲”只是规定课程标准,如何达到“标准”则应殊途而归。
其二是教材结构缺乏科学性,有的难易倒置,有的前后重复,有的主次不分。一般来说,儿童学习语文应按照“循序渐进,螺旋上升”的基本规律。小学语文教材的“序”究竟是什么?“螺旋上升”如何体现,如何处理必要的重复,字词在教材出现的频率应以多少为宜,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序列究竟如何安排,训练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如何体现等等都必须认真研究。
其三,教材主干不明,枝蔓太多,语文学科的“综合性”决定了语文教材内容的复杂性从而导致语文学科任务的多重性。由于枝蔓太多、任务繁重,削弱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基本特性——具有交际功能的工具性,同时也模糊了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、以至有识之士呼吁“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”。
三、小学语文教材成人化的倾向比较严重。
从总体看,教材内容缺乏儿童情趣,教材形式也不够生动活泼。选文中大多写的是成人,表现的是成人的事、成人的思想、成人的感情,又要求儿童去了解成人做的事,去理解成人的思想、去体会成人的感情,甚至要求儿童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,这不是强人所难吗?为什么儿童看连环画,看童话故事,爱不释手;看动画片、儿童影视节目废寝忘食?因为儿童从这些读物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感到亲切、亲近,从中找回了自己的感觉,引发了自己和读物中主人公感情的共鸣,并在读物的描述中,展开想象的双翅,拓展思维的空间,从中学习语言,发展语言,发展思维,培养创造能力。如果,我们硬要儿童去读他们不喜欢读的课文,去理解他们完全陌生的人和事,去体验那些和他们没法产生“共鸣”的思想感情,以及要求儿童去学习那些他们完全不熟悉的语言,自然会使孩子们产生反感。我们常常听见孩子们在小伙伴中讲得头头是道,可一到课堂上就讲得结结巴巴,尤其是一写到作文本上就大话空话连篇。天真烂漫的儿童变成了“微型成年人”,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吗?
教材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,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从“统编”走向“多样化”的时间不过十年左右,成绩很大,不容抹煞。问题不少,应予重视。总的趋向是,小学语文教材建设要善于吸纳国内外教学改革实验的成果,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。
(作者单位:华中师大教科院、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)